柳州铁一中学 "十四五" 发展规划
一、规划背景与指导思想
(一)时代背景与政策导向
当前,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正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。在教育领域,《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》高屋建瓴地提出 "更加注重德育为先、全面发展、面向人人" 等八大理念,着重强调 "共生教育" 内涵,即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,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同步提升。自治区及柳州市紧跟国家步伐,相继出台教育现代化规划,明确提出打造 "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城市"" 全区标杆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品牌 " 的目标,这为我校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(二)学校发展定位
作为 "省区领先,国内一流" 的高中,我校在 "十三五" 期间成绩斐然,实现了办学理念的深化、育人成果的显著提升以及规模质量的双提升等目标。然而,面对新时代的更高要求,我校需以 "共生教育" 为核心,实现从 "尖子培养" 到 "全体发展" 的重要转变,致力于构建 "意识领先、优势明显、发展均衡、质量上乘" 的现代化标杆式普通高中。
二、发展现状与挑战
(一)发展成果
办学理念深化:"以能本管理促生本教育" 的先进理念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实践,在全体教职工中形成了 "爱心、敬业、团结、拼搏" 的强大团队精神,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。
育人体系完善:"全人课程" 建设成果丰硕,德育创新工作循序渐进,从责任教育到人文教育,再到生本教育,层层递进;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,成为学校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。
规模与质量双升:柳东新校区的启用,使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,办学空间得到有效拓展;高考上线率始终稳居全区前列,近五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超过 150 人,教学质量备受认可。
特色品牌凸显:责任教育、科技创新、研究性学习等特色教育项目优势突出,学校成为众多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,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。
(二)现存挑战
1.教育质量结构性短板:虽然应试指标表现优异,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,理想中的优质教育生态尚未完全构建,需要在素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。
2.教育公平待提升:以往资源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偏向 "尖子生",个性化教育覆盖不足,学校需要从 "培优" 理念转向 "全员成才",切实落实 "全面发展、面向全体" 的 "两全" 要求,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三、发展目标与任务
(一)总体目标(2025 年)
建成 "意识领先、优势明显、发展均衡、质量上乘、社会满意度高、典范作用强的现代化标杆式普通高中",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师生意识:共生、责任、创新、表率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,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。
教育生态:实现管理协调有序、教学合作高效、育人成效显著、成长互助共赢,消除教育短板,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。
育人成果:培养出 "高分高能、智商情商双高" 的优秀学生,赢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满意。
示范作用:依托互联网技术,积极共享教育教学成果,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助力区域教育发展。
(二)具体任务
思想共识凝聚:引导广大师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,实现从 "竞争" 到 "协作"、从 "精英" 到 "群英" 的思想转变,形成全校上下团结一心、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。
团队战斗力提升:加强年级组、行政、后勤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,优化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,加速新教师的成长步伐,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。
科研兴校深化:以 "共生教育" 为总课题,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,构建包括生态环境、校园文化、和谐校园、共赢品牌在内的育人新模式,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。
质量与特色突破:学生层面,积极推进 "星光校园"" 少年中国 " 计划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,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。教师层面,创新 "师徒合同" 模式,开展 "大先生" 养成活动,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,打造一支业务精湛、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。
效能机制建立:不断完善监督、评估、反馈体系,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地见效,同时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。
四、实施项目与行动方案
(一)"复兴有我" 共识教育
强化思想政治教育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开展 "十九大" 精神与 "中国梦" 的常态化学习活动,将共生理念有机融入其中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结合建党 100 周年,开展系列主题活动,如教师 "大先生" 主题教育活动,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育人水平;学生 "少年中国" 活动,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。进一步完善德育体系,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,建设德育基地,加强党团建设,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。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,确保三分之一以上的班主任获得心理咨询资格,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。积极推进自主化管理与生态文明教育,加强校园环境建设,打造绿色校园,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。
(二)"四部协同" 共建行动(行政、年级组、教研组等)
优化 "扁平化" 管理模式,提升部门协同效率,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。完善岗位竞聘制度与《扁平化管理工作守则》,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,确保工作衔接顺畅。推进信息化管理升级,实现数据共享和反馈畅通,提高管理的科学化、信息化水平。将考核权下沉至级组,强化领导联系制度,如校领导挂钩高三班级,及时了解教学一线情况,加强指导和管理。实现后勤保障精准化,根据学校发展需求,合理推进校园建设项目,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。
(三)"四有教师" 共进行动
打造一支结构合理、协同创新的师资团队,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将师德教育常态化,以陶行知、张桂梅等优秀教师为楷模,开展 "大先生" 塑形活动,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。推动名师工作室实体化运作,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,承担科研、培训等重要任务,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。构建校本培训体系,实施 "名师工程"" 青蓝工程 ""新苗工程",对不同阶段的教师进行分类培养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开展信息技术全员培训,确保每位教师掌握 1-2 门教学软件,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,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。深化新高考课堂改革,优化 "全人课程" 体系,建立课程资源库,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。
(四)"百星闪耀" 共荣行动
从 "生本" 到 "共生",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,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光彩。开展 "少年中国" 系列活动,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人生规划指导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。推进校园文化升级,城站校区完善校史馆,传承学校历史文化;柳东校区建设 "扶轮腾飞" 雕塑等文化设施,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开足开齐体艺课程,丰富社团活动,深化 "人文百星" 评比活动,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和贫困生的帮扶工作,建立健全帮扶机制,落实 "一个都不能少" 的教育理念,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。在保障高考质量高位稳定的同时,兼顾临界生的个性化辅导,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,提升整体教学质量。
(五)"五型课堂" 共学行动
构建多样化课堂模式,提升学习效能,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,积极研发校本课程,确保选修课程不少于 50 门,进一步完善 "全人课程" 体系。探索走班教学模式,出版校本教材,建设线上资源库,包括微课、视频等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。深化 "生本课堂" 研究,推广 "教为主导、生为主体" 的高效课堂模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加强实践课程创新,开展研究性学习、志愿者活动、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实现教学组织精细化,推行备课 "五步式"、教研 "五级递进"、作业 "四精四必" 等教学管理措施,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。
(六)"超前一步" 共享行动(智慧校园建设)
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与管理升级,打造智慧校园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校园 WIFI 全覆盖、宽带扩容和智能设备配置,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硬件支撑。推进云平台建设,完善教学资源存储与电子备课应用功能,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。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,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,鼓励教师开发校本微课资源库,丰富教学资源。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,集成招生、课程、教师档案等全流程数据,实现管理的信息化、智能化,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。
(七)"三方联动" 共营行动(学校、家庭、社会)
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育人网络,优化教育生态,形成育人合力。
学校:不断完善制度建设,推进宿舍、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,创建园林化校园,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
家庭:强化 "家长委员会"" 家长学校 "的功能,通过" 家校通 " 等平台实现与家长的实时沟通,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形成家校教育合力。
社会:深化 "社区共建"" 警校共建 " 等合作机制,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,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育人工作,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五、保障与监测机制
(一)组织保障
成立督查领导小组,负责规划的分解、执行监控与评估工作。推行项目责任制,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,定期汇报规划进展情况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,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到实处。
(二)资源保障
财务部门要科学优化经费使用计划,合理安排资金,优先支持信息化建设、师资培训、课程开发等关键领域;后勤部门要做好物资采购和校园安全保障工作,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(三)监测评估
建立台账制度,对各项目标进行量化考核,结合阶段性总结与反馈,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,确保规划能够有效落地,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。
站在 "两个一百年" 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校将以共生教育为强大引擎,凝聚全校师生共识,携手并肩、协同行动。紧扣《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》要求,从 "尖子培养" 转向 "全体发展",构建 "意识领先、发展均衡" 的现代化标杆高中。通过深化 "共生教育" 科研、优化 "全人课程" 体系、打造 "四有" 师资团队、完善协同管理机制,着力培养 "高分高能、德才兼备" 的时代新人,形成管理高效、资源共享的教育生态,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标杆典范,为民族复兴输送更多担当之才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